为深入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思想精髓,贯彻落实福建省致力于“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工作理念,7月11日下午,JJB“学党史·看成就·悟思想·促融合——深化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实践队参观闽台缘博物馆,走进泉州台茂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泉州衡润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富邦食品有限公司,深度访谈五位台胞企业家。聚焦台企台农所思所想所盼,探究总结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中的典型经验,为深化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惠安台湾农民创业园是泉州市唯一的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近年来,惠安县立足台湾农民创业园主阵地,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人文优势,采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全力推进两岸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台胞台农登陆“第一家园”。
“闽台缘”诉说“两岸情”力促融合更有动力
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西湖之畔、清源山下的闽台缘博物馆。岁月的痕迹在无声诉说着闽台两岸文化故事,每一个物件都在唤醒着两岸人民的情感记忆和文化认同。
“走进二楼大厅,一幅红色地缘图映入眼帘,这幅画为著名的泉州籍旅美艺术家蔡国强先生的作品。他以中国人的古代发明——纸和火药为材料,运用现代行为艺术演绎着海峡两岸亘古不变而又历久弥新的文化主题:同文、同种、同根生。”博物馆讲解员雪伦是一位志愿讲解员,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泉州人,她自发运营自媒体号“雪伦探寻文物古迹”,收集、研究、展览、传播关于两岸一家的历史文化,讲好故事胜过讲道理,一份真情远超所有技巧。雪伦深刻认识到泉州见证着闽台两岸血脉相亲,文脉相承的历史情缘,也见证着两岸同胞携手打拼共谋复兴的时代趋势,内心深处涌起的感动随着时问推移而愈发深沉。她表示还将继续扎根在讲解一线,把这段历史告诉更多人,把这份两岸情谊故事传递给更多人。
“好平台”凝聚“共同体”力促创新更有活力
2006年,富邦食品有限公司落地惠安,从一颗丸子出发,经过近20年的发展,富邦食品逐步壮大,成为惠安台创园的龙头企业、福建省规模化大型食品生产企业。“作为创业者,资金、技术与产品销售渠道是公司发展壮大绕不开的三个重要因素,至少要有两项指标过关,成功率才较大。这当中离不开台创园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台创园分别根据一、二、三产给予相应不同政策的扶持,非常贴心。”作为台二代的吴妘蓁对此深有感触,比如打浆机和爆浆糍粑生产线,台创园就给予资金补助80多万元。作为台商独资企业,公司去年享受电价减免近190万元,享受银行贴息补助近100万元。
实践队成员参观完富邦食品企业发展历程展馆后,从“以通促融、以情促融、以惠促融”三个方面着手,同5名台胞企业家进行座谈交流。其中来泉州投资农
业种植、深耕大陆市场近二十年的台商秦广政老先生表示,他看中大陆的土地资源以及丰盈的劳动力,并鼓励来闽创业者要把握机遇,主动了解惠安台创园构建的普惠台农台胞的政策体系,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向第二第三产业积极转型,减少不可控因素,扩宽农产品的营销渠道。
“金名片”释放“金效益”力促产品更有魅力
走进辋川镇的泉州台茂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蔬菜大棚基地,挂满枝头的红泡椒、粒粒饱满的手指柠檬、绿意盎然的紫苏叶,眼前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基地目前有智能温控大棚50余亩,运用‘智慧农业+农业物联’模式,目前脚下众多管道都是通过机器将农药自动配比好后输送到各区域。”该公司负责人戴礼兵向实践队员介绍道。科技与农业融合,以科技赋能,提升农业“科技含量”,绘制出惠安台创园的乡村振兴“幸福图景”。
长期以来,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奋勇攀登,作为拥有泉州第一家博士工作站的企业,戴礼兵向实践队员介绍博士工作站的工作职能,根据服务单位需求,预定服务内容,制定科技服务计划,以现场服务和培训服务为主,把技术成果送进亿万农民家,强化科技与农户的协同,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把论文写在田埂里,把实验室建到地头上,推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落地生根,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真管用。在博士工作站每月一次的协助下,助力戴礼兵团队研发新品种,建设全省最大紫苏种植基地,搭建10亩智能温控大棚,种植特色手指柠檬,亩产约200公斤,年收益达100万元。
通过此次调研,实践队员不仅了解到泉州这座承载着两岸血脉相亲、文脉相承的历史情缘的城市,也认识到惠安台创园的多措施齐头并进助力台企增加效益的典范作用,惠台单线交流转为与在陆台商台胞多点交流,实现更有温度和情感的服务与交流,初步形成台胞台农主动融入的新发展格局。下阶段,实践队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继续调研走访。





【责任编辑:王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