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上午,在海峡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院的指导下,JJB“学党史·看成就·悟思想·促融合——深化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专题调研实践队赴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走访调研,了解“农林22条措施”政策以及探访台胞科技特派员的落实情况,倾听龙头企业漳州钜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黄瑞宝先生讲述他的来闽创业故事,探究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2006年4月,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经由农业部、国务院台办批准设立,成为首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以先行先试的理念发展壮大,以台引台、以商招商,累计引进台资农业企业294家,连续6年在农业农村部、国台办组织的全国29个台创园评比中获评优秀等次。
先行先试·共建家园
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实践队成员了解漳浦台创园的选址原因:漳浦县处在厦门和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间,东临台湾海峡,具有“天然温室”之称,是一个生态优美、风景宜人的沿海开放县城。正是得益于这些自然资源优势和闽台农业合作资源基础,漳浦台创园成为台湾企业和台农投资兴业的首选地。
“漳浦台创园以产品为依托,以服务为基石,抢占两岸发展制高点,积极促进来闽创业的台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充当沟通两岸的桥梁,与台胞台企共建美好家园。”漳浦台创园工作人员向实践队成员介绍道。漳浦台创园于2019年率先推行台胞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台胞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首聘16名台胞科技特派员,成为漳浦台创园生产发展的“军师”,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奋力走在闽台农业融合前列。而后又因在“农林22条措施”的指引下许多台企借助用电优惠、贷款贴息和项目补助等政策支持,建成温室大棚,引进新品种,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壮大,同时也吸引更多台企台商来闽投资设厂。
党建助力·携手打拼
实践队成员走访台创园党建文化展厅期间,认真学习党建助力台企发展典型案例,充分认识到党建引领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漳州钜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为例,该公司按照“党建强,发展强”的目标,不断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改进党员、员工的思想教育方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和党建工作共同发展。
长期以来,园区党委始终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扶持优势,积极探索园区党建新模式,建设“台青创业孵化基地”,举办花博会,农博会等,积极优化台青创业人才发展平台,推动两岸技术,人才交流,打造对台交流前沿阵地,吸引越来越多的台胞台企来园创业发展。
创新研发·花开两岸
作为漳浦台创园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龙头企业漳州钜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带动了一批两岸蝴蝶兰生产企业入驻漳浦台创园。走进钜宝公司的蝴蝶兰温室大棚,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蝴蝶兰让实践队成员眼前一亮。公司创始人“兰花先生”黄瑞宝,热情地向实践队员分享他专心研发蝴蝶兰的故事——黄瑞宝先生是台南人,年轻时是一名泥水匠。1988年左右,当时台湾的医生、公务员、教师等群体收入颇丰,他给这些人家做工时,看到许多人家种着兰花,他感觉兰花有一种特别的美,于是就要了几棵回来种,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从此“泥水匠”就爱上兰花,一爱就是50余年,大半辈子奉献给了蝴蝶兰。念起未来的兰花经,黄瑞宝充满希望,他表示,政府满足他“先建厂,再植株”的条件,降低创业成本,提供贷款贴息和用电优惠政策,助力他积极探索产业转型新模式,研发出3000多个新品种,让蝴蝶兰开成“致富花”。
说起近年来较为成功的蝴蝶兰研发新品种,黄瑞宝先生则是一脸地自豪,“花开百岳”、“香培玉琢”、“洋洋得意”等品种都是他得意的“作品”,每年为他带来了几百万元的授权收入。聆听黄瑞宝先生扎根漳浦的故事后,实践队成员为黄瑞宝先生五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育种、不断创新的精神备受鼓舞。
通过此次走访调研,实践队成员认识到漳浦台创园先行先试、搭台惠台的重要意义,为开创两岸农业合作的新模式注入动力,为台企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下一步,实践队成员将持续关注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相关政策,分析当前福建省台企在推动农业发展方面的合作情况及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推动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责任编辑:王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