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JJB“闽山闽水物华新”实践队走进沈绍安漆艺博物馆开展“传世非遗,福韵绵长”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团队旨在深入感受和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脱胎漆器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工艺技艺,促进传承弘扬非遗、保护传统技艺。

(实践队与施丽玲馆长合照)
福州脱胎漆器始于南宋,发展源于清乾隆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着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在《习近平致国际博物馆高级论坛的贺信》中写道:“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福州漆艺博物馆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致力于弘扬和发展脱胎漆器这项非遗,让脱胎漆器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

(沈绍安漆艺博物馆照片)

(沈绍安漆艺博物馆照片)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是沈绍安在继承几千年中国髹漆技艺的基础上创立的。沈氏脱胎漆艺在脱胎成型和表层髹漆方面,具有鲜明的技艺特点,制作时采用布坯或木坯,经上灰、打磨、髹饰等工序后,再用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等技法加以装饰,因其技艺精良、品种繁多、造型巧妙、色彩绚丽而闻名。


(漆艺品)
(施丽玲馆长接受采访)
在博物馆内,实践队员仔细观赏了展示的各类漆器作品。无论是细腻的漆线纹样、瑰丽的彩绘花卉,还是精巧的雕刻工艺,都展现了沈绍安先生的精湛技艺和对于漆艺的深度理解。同时,实践队员与施丽玲馆长进行了互动交流,听她分享福州脱胎漆器的发展历程,讲述脱胎漆器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这也为新青年传承、发扬非遗提供了榜样和精神力量。

(施丽玲馆长介绍博物馆)


(罩漆工艺展示)
结束参观博物馆之后,实践队来到了福州漆艺基地,近距离地接触观看漆画的制作工艺。通过漆画艺术家的示范,我们观赏到了罩漆、推光、镶嵌、压稿、筛粉、漆封铺垫、固粉等漆画步骤。此外,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也向艺术家请教了关于创作灵感和技巧的问题,并在他们的回答中获得启发。通过观察和学习,我们对于漆画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漆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在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上具有独特优势,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


(漆画镶嵌工艺)
非遗脱胎漆器文化传承,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但意义重大的事业。通过参与传承实践,实践队员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非遗脱胎漆器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魅力,也更加珍视和关注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实践队员将继续关注和支持非遗保护工作,努力传承和发扬非遗脱胎漆器的美好传统,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参与到这一文化的传承中来,为传统漆艺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将这一宝贵的非遗文化传统,带向更广阔的未来。

(漆艺艺术品展示)
【责任编辑:王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