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兰的“好山好水”向来是人们造访的普遍感受,然而造就这片净土的原点,却是来自宜兰人面对周而复始的台风、地震的试炼。
我们的第一站是规模小巧的杨士芳纪念林园,由黄声远建筑师设计,空间层次丰富,每到花季,园内淡淡的桂花香气飘散,土丘和九芎使人忆起昔日的宜兰旧城印象。
随后前往宜兰社会福利馆.张宇钦老师进行了详细的解说:“福利院的建筑工法,结合当地的地理特性,融合环境日照、微气候及干式喷泉等,塑造出生活空间的风土建筑,打破了公有建筑呆板的既有印象。”
沿着社福馆及宜兰河的天桥动线,我们又来到了西堤屋桥。它以区域规划为理念,有计划的连接河岸游憩与两侧公共建物,其造型亦破除了传统,利用行道树与屋桥的形式建筑的天桥,连接至宜兰河滨公园,戏剧性地将小区人文与自然环境连结,融入观景功能及风土造型,成功地将小区文化带入河边。在这一站老师不断强调红砖铺面的多种不同形式,告诉我们在今后的设计中要避免单一的铺面形式。
紧接着我们来到宜兰火车站,它以开光的手法,衔接周边环境特色,在保留宜兰小镇风情的同时,也使其成为提升人文生活的地方门户。
让大家驻留时间最久的是宜兰县政中心,与我们传统的政府景观建筑设计不同的是,它并没有给我们强烈的严肃之感,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和休闲的氛围。它采用中央宽广公园与四周街道延伸的设计,将市街分为四个小型街区地带,这些街区又各自拥有独立空间,散步在绿荫街区下,我们感到设计的无限想象空间。
我们的最后一站,来到了罗东文化中心,2012年的“第四十九届金马奖”就在这里举办。中心建筑物造型独特,延续罗东新林场意象,设计师强大的空间想象力和掌控力让在场的同学们不禁感叹万分。傍晚时分,同学们坐在罗东文化中心的台阶上,品尝着宜兰当地的特色点心——粉圆,和当地人聊着宜兰的点滴生活,再一次体会到了台湾同胞的友好与热情。
在宜兰参访行程结束以后,老师贴心的为每个同学准备了爱心便当,这次的户外教学不仅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还让大家感受到了老师们对我们的温暖。最重要的是,同学们在优质的案例中学习到了景观细部设计的操作,吸收了大师的优秀理念,今后将合理的应用于我们的设计之中。(JJB余燕玲 通讯员 陈丽敏)



